說到疫苗,其實帕拉育政府在採購與分配上,並未做得很好,至少沒有滿足民眾的期待。
叉子則像是運用尖端連續扎刺對手的方法。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思考方式有點壞,然而,比起用刀子直接且迅速刺向對方,這個處理方式成熟得多。
「邊緣人」「失敗組」「單身狗」⋯⋯一旦被貼上標籤,好像怎麼都撕不下也逃不掉。下次遇到「憤怒」的情境時,請試著在腦海中想像湯匙。文:野村總一郎 湯匙思考 若覺得煩躁,就拿出湯匙吧。心之診斷: 即便宣洩憤怒,也不會帶來任何好事。理由很簡單,因為他們很清楚「這不會有什麼好處」。
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在診療室遇見老子:療癒10萬人的日本精神科名醫,教你32個「零批判」思考模式》,今周刊出版 作者:野村總一郎 譯者:郭子菱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,可享全站83折優惠(部分商品除外,如實體、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,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)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即便是朋友間的對等關係,也很少會因為向對方發火而讓事情變順利。希伯來語、阿拉伯語則是由右至左,文化經驗影響了人們的認知與手勢的表達。
就像這個例子,沒有被女學生說出來的化妝「方式」,藉由她的手勢很自然地表現出來。作者:人文.島嶼(採訪撰文:許逸如|攝影:汪正翔|編輯:黃詩茹) 研究手勢(gesture)的專家──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徐嘉慧教授,在採訪一開始,就笑著安撫我們,「講話時手放輕鬆。那就是雖然在英語中不會用「左右」來表達時間,英語使用者卻會以左右的手勢表達時序,形成語言沒說左右,手勢卻比左右的情形,再次印證語言和手勢是不同的系統,但共同表意。日常溝通基本上是「多模態」(multimodality)的方式,除了口語,同時加入手勢、表情、身體姿勢等不同模態來傳達意思。
明明講的是「來」,但他的手卻是由內向外比,像是「去」的手勢。左右「過去」和「未來」的手勢 語言與手勢的「黏」還不只如此。
」單純摀臉的動作,也可能是害羞或哭泣,但在這個例子中,因為與語言相互搭配,共同傳達了「化妝」的語意。問題來了:究竟「過去」的手勢,應該在左邊還是右邊呢? 徐嘉慧說,這取決於說話者的文化與母語,以英語、法語為母語的人會傾向把「過去」的手勢比在身體的左側。但一加上語言,就完全明白了。語言會透過隱喻(metaphor),將抽象概念用具體事物來表達,舉例來說,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就是用「空間方位」表示「時間順序」,「隱喻型」(metaphorical gesture)手勢也有這樣的功能。
很多人會以為手勢只是語言的「附屬品」,但根據徐嘉慧的研究,「手勢並不是附屬於語言,它和語言分屬不同系統,但它們會『共同表意』。更重要的是,手勢補充了語言沒有「明說」的內容。這個例子再度證明語言與手勢分屬不同系統,甚至可以同時表達不同的認知與視角。說到這裡,徐嘉慧問:「如果手勢和語言想要表達一個概念,誰會先開始動作呢?」答案出乎意料之外,我們以為是「脫口而出」、「心直口快」,但其實是手勢會先發制「言」,手勢通常比語言更早驅動。
這類大家最熟知且約定俗成的手勢,稱為「象徵型」(emblem)手勢。」徐嘉慧說:「這些不清不楚的手勢就是告訴我們,它如何『黏』著語言,不是語言說什麼,它就比什麼,而是兩者共同表達一個概念」。
但比手勢時,卻以對方為中心,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與視角,才會發生語言與手勢相反的狀況。當她提出「化妝」二字時,同時做了一個「摀臉」的動作。
所以徐嘉慧說:「我們可以不點頭、不做表情,但好像真的不能不做手勢,只是多少的問題。徐嘉慧對這些沒有固定形式的手勢特別有興趣,「就是不清不楚才有趣嘛。但平常說話時,我們更常用的其實是沒有明確意義,看似隨意比劃的手勢。使用希伯來語、阿拉伯語人,多會把過去比在右側,「至於中文很特別,是亦左亦右。但她用手摀住全臉的範圍,表現這些人並不只是化眉毛、眼線等局部,也不是輕描淡寫,而是全臉都有化妝,而且化得很仔細。手勢的有趣不僅如此,徐嘉慧說:「光看手勢,你根本不知她在表達什麼。
徐嘉慧解釋,就像是分派任務一樣,當我們想要表達一個概念時,一部分的資訊會分派給語言,一部分的資訊會由手勢負責傳遞。「換句話說,手勢更能表達你的mind(心智),可以即時表現你關注的焦點,還有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,也代表比較主觀的面向」。
這個不到三秒鐘的動作,卻完整呈現了手勢的三個階段: 準備階段(preparation):以兩手蓋住全臉。手勢──先發制「言」 語言和手勢到底要如何分別傳遞不同的資訊呢? 徐嘉慧用「政治大學中文口語語料庫」中一段男女學生聊天的影片解釋
很多人會以為手勢只是語言的「附屬品」,但根據徐嘉慧的研究,「手勢並不是附屬於語言,它和語言分屬不同系統,但它們會『共同表意』。「換句話說,手勢更能表達你的mind(心智),可以即時表現你關注的焦點,還有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,也代表比較主觀的面向」。
那就是雖然在英語中不會用「左右」來表達時間,英語使用者卻會以左右的手勢表達時序,形成語言沒說左右,手勢卻比左右的情形,再次印證語言和手勢是不同的系統,但共同表意。剛開始研究手勢時,徐嘉慧曾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外國人說:「請他來」。」徐嘉慧說:「這些不清不楚的手勢就是告訴我們,它如何『黏』著語言,不是語言說什麼,它就比什麼,而是兩者共同表達一個概念」。手勢──先發制「言」 語言和手勢到底要如何分別傳遞不同的資訊呢? 徐嘉慧用「政治大學中文口語語料庫」中一段男女學生聊天的影片解釋。
」單純摀臉的動作,也可能是害羞或哭泣,但在這個例子中,因為與語言相互搭配,共同傳達了「化妝」的語意。這些都是透過變換手的形態來呈現特定且明確的意義,基本上說話的人不需要解釋,對方看一眼就能理解。
更重要的是,手勢補充了語言沒有「明說」的內容。其中,又以「主要階段」最為關鍵,是每個手勢必然擁有的核心部分,承載主要的概念表達──「化妝」。
但她用手摀住全臉的範圍,表現這些人並不只是化眉毛、眼線等局部,也不是輕描淡寫,而是全臉都有化妝,而且化得很仔細。繪圖:Chloe Liao 語言與手勢兩者協力,各司其職,共同表達一個概念。
說到這裡,徐嘉慧問:「如果手勢和語言想要表達一個概念,誰會先開始動作呢?」答案出乎意料之外,我們以為是「脫口而出」、「心直口快」,但其實是手勢會先發制「言」,手勢通常比語言更早驅動。手勢的有趣不僅如此,徐嘉慧說:「光看手勢,你根本不知她在表達什麼。這類大家最熟知且約定俗成的手勢,稱為「象徵型」(emblem)手勢。但一加上語言,就完全明白了。
這個不到三秒鐘的動作,卻完整呈現了手勢的三個階段: 準備階段(preparation):以兩手蓋住全臉。所以徐嘉慧說:「我們可以不點頭、不做表情,但好像真的不能不做手勢,只是多少的問題。
日常溝通基本上是「多模態」(multimodality)的方式,除了口語,同時加入手勢、表情、身體姿勢等不同模態來傳達意思。明明講的是「來」,但他的手卻是由內向外比,像是「去」的手勢。
說到以空間表現時間的例子,徐嘉慧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。問題來了:究竟「過去」的手勢,應該在左邊還是右邊呢? 徐嘉慧說,這取決於說話者的文化與母語,以英語、法語為母語的人會傾向把「過去」的手勢比在身體的左側。